原文
昔日戏言身后意,今朝都到眼前来。(身后意一作:身后事) 衣裳已施行看尽,针线犹存未忍开。 尚想旧情怜婢仆,也曾因梦送钱财。 诚知此恨人人有,贫贱夫妻百事哀。
译文
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; 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。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; 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。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; 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。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; 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。
注释
(1)戏言:开玩笑的话。身后意:关于死后的设想。 (2)施:施舍与人。行看尽:眼看快要完了。行:快要。 (3)旧情:指韦丛生前的怜惜婢仆之意。怜:怜爱,痛惜。怜婢仆:伸足“旧情”。因:凭借,依靠。 (4)诚知:确实知道。贫贱夫妻:此处指曾经共过贫贱生活的夫妻。
创作背景
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。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,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。此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。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,于公元802年(唐德宗贞元十八年)和元稹结婚,当时她二十岁,元稹二十五岁。婚后生活比较贫困,但韦丛很贤惠,毫无怨言,夫妻感情很好。过了七年,即公元809年(元和四年),元稹任监察御史时,韦丛就病死了,年仅二十七岁。元稹悲痛万分,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《遣悲怀三首》。
赏析
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“百事哀”。
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。人已仙逝,而遗物犹在。为了避免见物思人,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;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,不忍打开。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,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。
还有,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,也引起自己的哀思,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。白天事事触景伤情,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。梦中送钱,似乎荒唐,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。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,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,除了“营奠复营斋”以外,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。于是积想成梦,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。
末两句,从“诚知此恨人人有”的泛说,落到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的特指上。夫妻死别,固然是人所不免的,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,一旦永诀,是更为悲哀的。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,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。(谢永芳 等)
历代名家点评
周咏棠《唐贤小三昧续集》:字字真挚,声与泪俱。骑省悼亡之后,仅见此制。 陈世镕《求志居唐诗选》:悼亡之作,此为绝唱。元、白并称。其实元去白甚远,唯言情诸篇传诵至今,如脱于口耳。 孙洙《唐诗三百首》:古今悼亡诗充栋,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,勿以浅近忽之。 毛张健《唐体馀编》:四句极写“百事乖”(其一首四句下)。以反映收,语意沉痛(其一末二句下)。……真镂肝擢肾之语(其三末二句下)。第一首生时,第二首亡后,第三首自悲,层次即章法。末篇末句“未展眉”即回绕首篇之“百事乖”,天然关锁。 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,莫若《三遣悲怀》之七律三首。……悼亡诸诗,所以特为佳作者,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,微之之尚未富贵。贫贱夫妻,关系纯洁,因能措意遣词,悉为真实之故。夫唯真实,遂造诣独绝欤? 黄叔灿《唐诗笺注》:此微之悼亡韦氏诗。通首说得哀惨,所谓贫贱夫妻也。“顾我”一联,言其妇德,“野蔬”一联,言其安贫。俸钱十万,仅为营奠营斋,真可哭杀。 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:微之诗云:“潘岳悼亡犹费词”,安仁《悼亡》诗诚不高洁,然未至如微之之陋也。“自嫁黔娄百事乖”,元九岂黔娄哉!“也曾因梦送钱财”,直可配村笛山歌耳。
元稹(779-831),字微之,河南(河南府,今河南洛阳)人,鲜卑族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。唐朝著名诗人。早年家境很穷,贞元年间进士。初授校书郎,后任监察御史,因与宦官及守旧官僚进行抗争,遭到贬谪。元稹后期热衷仕进,借重宦官援引,官至宰相,妒忌贤能,为时论所不满。唐文宗时官武昌节度使,死于任所。
元稹在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卓有成就,而以诗歌成就最突出。元稹与白居易齐名,时称“元白”,诗作号为“元和体”,他们之间友谊极深,在诗文上也互相引为知己,曾共同提倡“新乐府”,主张诗歌应反映民间疾苦和为现实服务。元诗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,诗中情绪强烈。他的抒情诗,感情深沉自然,细腻动人。元稹作有传奇《莺莺传》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100卷的《元氏长庆集》,今编诗二十八卷(《全唐诗》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)。元稹曾自编其诗集、文集、与友人合集多种。今人陈寅恪有《元白诗笺证稿》,周相录校有《元稹集校注》,冀勤有《元稹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