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谢公最小偏怜女,自嫁黔娄百事乖。 顾我无衣搜荩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 野蔬充膳甘长藿,落叶添薪仰古槐。 今日俸钱过十万,与君营奠复营斋。
译文
蕙丛呵,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; 自从嫁了穷困的我,百事就不顺当。 看到我身上无衣,你就要倒柜翻箱; 沽酒少钱,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。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,豆叶为粮; 要扫落叶当柴烧饭,你向古槐仰望。 如今俸钱超过十万,你却不能分享; 我只得为你超度,准备好斋饭供尝。
创作背景
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。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,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。此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。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,于公元802年(唐德宗贞元十八年)和元稹结婚,当时她二十岁,元稹二十五岁。婚后生活比较贫困,但韦丛很贤惠,毫无怨言,夫妻感情很好。过了七年,即公元809年(元和四年),元稹任监察御史时,韦丛就病死了,年仅二十七岁。元稹悲痛万分,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。
注释
(1)谢公(xiè gōng):指晋谢安 。 偏怜(piān lián):特别宠爱。 (2)黔娄(qián lóu):人名。据汉刘向《列女传·鲁黔娄妻》载,黔娄为春秋鲁人。百事(bǎi shì):各种事务;事事。乖:不顺遂。 (3)顾我:看到我。无衣(wú yī):没有衣着。荩箧(jìnqiè):草编的箱子。荩:草。 (4)沽酒(gū jiǔ):从市上买来的酒;买酒” 沽:卖;当垆:古代酒店垒土成垆,用以安放酒瓮,卖酒的人守在垆边,叫做当垆。原指古代卖酒的人。后引申为名士隐身于尘世间。 金钗(jīn chāi):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,由两股合成。 (5)野蔬(yě shū):野菜;山间野地所产蔬菜。 (6)落叶(luò yè):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,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。 (7)俸钱(fèng qián):官吏所得的薪金。也写作“奉钱”。十万(shí wàn):数目。一百个千。用以形容数量极多。 (8)营奠(yíng diàn):设祭。营斋(yíng zhāi):设斋食以供僧道,请为死者超度灵魂。
整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,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。
”谢公最小偏怜女 ,自嫁黔娄百事乖。“引用典故,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,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,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。“百事乖”,任何事都不顺遂,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,用以领起中间四句。“泥”,软缠。“长藿”,长长的豆叶。
“顾我无衣搜荩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野蔬充膳甘长藿 ,落叶添薪仰古槐。”这四句是说: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,就翻箱倒柜去搜寻;我身边没钱,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,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。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,她却吃得很香甜;没有柴烧,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。用笔干净,既写出了婚后“百事乖”的艰难处境,又能传神写照,活画出贤妻的形象。这四个叙述句,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。
“今日俸钱过十万,与君营奠复营斋”两句,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,发出无限抱憾之情: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,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,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。“复”,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。这两句,出语虽然平和,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。(杨 军 等)
历代名家点评
杨慎《升庵诗话》:俗谓柔言索物曰泥,乃计切,谚所谓“软缠”也。杜子美诗“忽忽穷愁泥杀人”,元微之《忆内》诗“顾我无衣搜画匣,泥他沾酒拔金钗”。 孙洙《唐诗三百首》:古今悼亡诗充栋,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,勿以浅近忽之。 陈世镕《求志居唐诗选》:悼亡之作,此为绝唱。元、白并称。其实元去白甚远,唯言情诸篇传诵至今,如脱于口耳。 周咏棠《唐贤小三昧续集》:字字真挚,声与泪俱。骑省悼亡之后,仅见此制。 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,莫若《三遣悲怀》之七律三首。……悼亡诸诗,所以特为佳作者,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,微之之尚未富贵。贫贱夫妻,关系纯洁,因能措意遣词,悉为真实之故。夫唯真实,遂造诣独绝欤? 毛张健《唐体馀编》:四句极写“百事乖”(其一首四句下)。以反映收,语意沉痛(其一末二句下)。……真镂肝擢肾之语(其三末二句下)。第一首生时,第二首亡后,第三首自悲,层次即章法。末篇末句“未展眉”即回绕首篇之“百事乖”,天然关锁。 邹弢《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》:此诗(其一)前六句形容甘受贫苦,第七句极写贵显,斋奠二句万种伤心,酒匀亦亦,慨鸡豚养志,不逮生存。每读欧九“祭而丰”两句,不觉欷献也。 王寿昌《小清华园诗谈》:于夫妇则当如苏子卿之《别妻》,顾彦先之《赠妇》,潘安仁之《悼亡》,暨张正言之“南园春色正相宜,大妇同行小妇随。……”元微之之“谢公最小偏怜女,嫁与黔娄百事乖。……”
元稹(779-831),字微之,河南(河南府,今河南洛阳)人,鲜卑族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。唐朝著名诗人。早年家境很穷,贞元年间进士。初授校书郎,后任监察御史,因与宦官及守旧官僚进行抗争,遭到贬谪。元稹后期热衷仕进,借重宦官援引,官至宰相,妒忌贤能,为时论所不满。唐文宗时官武昌节度使,死于任所。
元稹在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卓有成就,而以诗歌成就最突出。元稹与白居易齐名,时称“元白”,诗作号为“元和体”,他们之间友谊极深,在诗文上也互相引为知己,曾共同提倡“新乐府”,主张诗歌应反映民间疾苦和为现实服务。元诗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,诗中情绪强烈。他的抒情诗,感情深沉自然,细腻动人。元稹作有传奇《莺莺传》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100卷的《元氏长庆集》,今编诗二十八卷(《全唐诗》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)。元稹曾自编其诗集、文集、与友人合集多种。今人陈寅恪有《元白诗笺证稿》,周相录校有《元稹集校注》,冀勤有《元稹集》。